“拼车”之历史:
“拼车”在国外称为汽车共享,由来已久。搭车的人只要付给车主一部分油钱,就可以搭“顺风车”。这种现象最早是在欧美国家兴起
。瑞士、荷兰等国家对这种现象经过研究后认为,汽车共享可以减少大气污染并且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德国、新加坡,赶上交通高峰期,即使是私家车,空车上路也会被罚款。美国也有相关规定,车中如果有两三个人就可在专用车道行驶。在韩国,不仅私家车可成为“顺风车”,就是出租车也可由多位乘客“拼车”,美其名曰--“合乘制”。
“拼车”之现状:
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大、加快,汽车保有量大幅攀升,交通事故频发,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在北京、上海、香港和广州等一些特大城市,汽车维护成本直线上升,交通拥堵现象有增无减,“拼车”一族“应运而生”。
虽然“拼车”现象受到了越来越多上班族的关注与青睐,但各地客运管理部门的态度却很“暧昧”,即使没有把“拼车”当成黑车进行严厉打击,但也明确表示:“拼车不合法”,使得“拼车”一族极为尴尬,但又无可奈何。
其实客运管理部门对“拼车”现象如此敏感,原因很简单:说得难听一点,则是“拼车”游离于客运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之外,直接导致了客运管理部门在诸如管理费方面的利益受损,动了他们的“奶酪”,他们当然不能“袖手旁观”!
“拼车”之利弊:
虽然“拼车”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拼车族”之间的安全问题和交通事故赔偿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抹煞了“拼车”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拼车”在客观上节约了道路资源,同时也优化了城市的运力,是值得提倡的出行方式。毕竟一辆车搭载多人进入中心城区比多人搭载数辆车更能有效解决交通拥堵的压力。不管是“拼车”一族的便利或成本降低,还是整个城市交通状况的改善乃至汽车尾气排放的减少,甚至是交通资源的综合利用,都是显而易见的。
在我国,养车成本(如油费、保险费、养路费、停车费、高速费、过桥费和修理费等)居高不下,而很多人买车主要是为了上下班方便,如果能够成功“拼车”,他们无疑都会放弃甚至推迟购车计划,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出行问题,更关系到公共交通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
上一页12 3 下一页